欧美丰满大乳高跟鞋_巨熟乳波霸若妻在线播放_荫蒂被男人添a片视频_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_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_老赵玩小静揉捏胸奶头视频播放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_午夜影院免x看_日韩成人无码影院_人妻夜夜爽天天爽爽一区_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_久产久精国九品_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_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_午夜高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_第一次互换人妻王静_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观看_玩弄丰满奶水的女邻居

湖南知名認證咨詢品牌

139-75817692

135-48573990

歡迎訪問長沙市佳佳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業務門類全、服務網絡廣、技術力量強

24小時咨詢熱線

能源管理體系GBT23331-2012
能源管理體系GBT23331-2012

能源管理體系GBT23331-2012

咨詢熱線:
13975817692
詳情
前言

  本標準等同采用國際標準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8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代替了GB/T 23331-2009,與GB/T 23331-2009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增加了“邊界”(見3.1)、“持續改進”(見3.2)、“糾正”(見3.3)、“糾正措施”(見3.4)、“能源消耗”(見3.7)、“能源管理團隊” (見3.10)、“能源措施參數”(見3.13)、“能源評審”(見3.15)、“能源服務”(見3.16)、“能源使用”(見3.18)、“相關方” (見3.19)、“內部審核”(見3.20)、“不符合”(見3.21)、“組織”(見3.22)、“預防措施” (見3.23)、“程序”(見3.24)、“記錄”(見3.25)、“范圍”(見3.26)、“主要能源使用”(見3.27)和“較高管理者”(見 3.28)等術語;

  —修改了“能源”(見3.5)、“能源基準”(見3.6)和“能源績效”(見3.12)的定義;

  —修改了有關“總要求”(見4.1)、“管理職責”(見4.2)、“能源方針”(見4.3)、“策劃”(見4.4)、“實施與運行”(見4.5)、“檢查”(見4.6)、“管理評審”(見4.7)等各部分內容的具體要求;

  —刪除了“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標桿”術語。

  本標準中“能源”、“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等術語與我國能源領域中的習慣定義存在差別,此類術語僅應用于能源管理體系的實施、應用過程,從而確保與ISO 50001協調一致。

  本標準還做了下列編輯性的修改:

  —刪除了部分有關術語來源參考文件的批注;

  —刪除了部分與我國應用情況無關的批注;

  —附錄B中,將ISO相關標準修改為等同轉化的國家標準并進行比較。

  本標準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方圓標志認證集團、德州市能源利用監測中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寶山鋼鐵集團、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賡、,李愛仙、李鐵男、王世巖、朱春雁、李燕)、黃進、梁秀英、任香貴、桂其林、楊德生、李燕)、劉立波、周璐、周湘梅、張娣、石新勇。

  本標準于2009年3月優選發布,本次為第一次修訂。

  引言

  制定本標準的目的是指導組織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和必要的管理過程,提高其能源績效,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本標準的實施旨在通過系統的能源管 理,降低能源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其他相關環境影響。本標準適用于所有類型和規模的組織,不受其地理位置、文化及社會條件等的影響。本標準能否成功實 施取決于組織各職能層次的承諾,尤其是較高管理者的承諾。

  本標準規定了能源管理體系的要求,使組織能夠根據法律法規要求和主要能源使用的信息來 制 定和實施能源方針,建立能源目標、指標及能源管理實施方案。能源管理體系可使組織實現其承諾的能源方針,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改進能源績效,并證實體系符合本 標準的要求。本標準適用于組織控制下的各項活動,并可根據體系的復雜程度、文化化程度及資源等特殊要求靈活運用。

  本標準基于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的(PDCA)持續改進模式(如圖1所示),使能源管理融入組織的日常活動中。

  能源管理過程中的PDCA方法總結如下:

  —策劃:實施能源評審,明確能源基準和能源績效參數,制定能源目標、指標和能源管理實施方案,從而確保組織依據其能源方針改進能源績效;

  —實施:履行能源管理實施方案;

  —檢查:對運行的關鍵特性和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對照能源方針和目標評估確定實現的能源績效,并報告結果;

  —改進:采取措施,持續改進能源績效和能源管理體系。

  圖1:能源管理體系運行模式

  本標準的廣泛使用將有利于有限能源資源的有效供應,提升組織競爭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其他環境影響。本標準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能源。

  本標準可用于對組織的能源管理體系進行認證、評價和組織的自我聲明。本標準除要求在能源方針中承諾遵守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外,并未對能源績效水平提出要求,所以兩個從事類似活動但具有不同能源績效水平的組織,可能都符合本標準的要求。

  本標準的制定基于管理體系標準的通用要素,確保與GB/T 19001和GB/T 24001保持相同的高水準。

  組織可將本標準與其他管理體系要求相結合,如質量、環境或職業健康安全等管理體系要求。

  能源管理體系-要求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組織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能源管理體系的要求,旨在使組織能夠采用系統的方法來實現能源目標、包括能源利用效率、能源使用和消耗狀況的持續改進。

  本標準規定了能源使用和消耗相關要求,包括測量、文件化和報告、設備、系統、過程的設計和采購,以及對能源績效有影響的人員。

  本標準考慮對能源績效有影響,并且能夠被組織監視和施加影響的所有變量。但本標準未規定具體的能源績效水平要求。

  本標準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管理體系整合使用。

  本標準適用于任何自我聲明能源方針并希望保證實現和展示其符合程度的組織,其符合性可通過自我評價、自我聲明或外部的能源管理體系認證來確認。

  規范性引用文件

  無規范性引用文件。列出本條款是為了與其他管理體系標準的條款序列保持一致。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與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1:邊界 boundaries

  組織確定的物理界限、場所界限或次級組織界限。

  注:邊界可以是一個或一組過程,一個場所、一個完整的組織或一個組織所控制的多個場所。

  2:持續改進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斷提升能源績效和能源管理體系的循環過程。
  注1:建立目標并發現改進機會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注2:持續改進能實現整體能源績效的不斷改進,并與組織的能源方針相一致。

  3:糾正 correction

  消除發現的不符合(3.21)所采取的措施。

  4:糾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為消除已發現的不符合(3.21)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注1:可能存在導致不符合行為的多個原因。
  注2:采取糾正措施是為了防止再發生,而采取預防措施是為了防止產生。

  5:能源 energy
  電、燃料、蒸汽、熱力、壓縮空氣以及其他相似介質。
  注1:在本標準中,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各種形式,可被購買、貯存、處置、在設備或過程中使用以及被回收利用。
  注2:能源可被定義為一個系統產生外部活動或開展工作的動力。

  6:能源基準 energy baseline
  用作比較能源績效的定量參考依據。
  注1:能源基準反映的是特定時間段的能源利用狀況。
  注2:能源基準可采用影響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的變量來規范,例如:生產水平、度日數(戶外溫度)等。
  注3:能源基準也可作為能源績效改進方案實施前后的參照來計算節能量。

  7:能源消耗 energy consumption

  使用能源的量。

  8:能源效率 energy efficiency

  輸出的能源、產品、服務或績效,與輸入的能源之比或其他數量關系。如:轉換效率,能源需求/能源實際使用,輸出/輸入,理論運行的能源量/實際運行的能源量。
  注:輸入和輸出都需要在數量及質量上進行詳細說明,并且可以測量。

  9:能源管理體系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nMS)

  用于建立能源方針、能源目標、過程和程序以實現能源目標的一系列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

  10:能源管理團隊 energy management team

  負責有效地實施能源管理體系活動并實現能源績效持續改進的人員。
  注:組織的規模、性質 、可用資源的多少將決定團隊的大小。團隊可以是一個人,如管理者代表。

  11:能源目標 energy objective

  為滿足組織的能源方針而設定、與改進能源績效相關的、明確的預期結果或成效。

  12:能源績效 energy performance

  與能源效率(3.8)、能源使用(3.18)和能源消耗(3.7)有關的、可測量的結果。
  注1:在能源管理體系中,可根據組織的能源方針、能源目標、能源指標以及其他能源績效要求取得可測量的結果。
  注2:能源績效是能源管理體系績效的一部分。

  13:能源績效參數 energy performance indicator(EnPI)

  由組織確定,可量化能源績效的數值或量度。
  注:能源績效參數可由簡單的量值、比率或更為復雜的模型表示。

  14:能源方針 energy policy

  組織較高管理者發布的有關能源績效的宗旨和方向。
  注:能源方針為設定能源目標、指標及采取的措施提供框架。

  15:能源評審 energy review

  基于數據和其他信息,確定組織的能源績效水平,識別改進機會的工作。

  16:能源服務 energy services

  與能源供應、能源利用有關的活動及其結果。

  17:能源指標 energy target

  由能源目標產生,未實現能源目標所需規定的具體、可量化的能源績效要求,它們可適用于整個組織或其局部。

  18:能源使用 energy use

  使用能源的方式和種類。如通風、照明、加熱、制冷、運輸、加工、生產線等。

  19:相關方 interested party

  與組織能源績效有關的或可受到組織影響的個人或群體。

  20:內部審核 internal audit

  獲得證據并對其進行客觀評價,考核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執行程度的系統、獨立、文件化的過程。

  21:不符合 nonconformity

  不滿足要求。

  22:組織 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團公司、商行、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社團或其結合體,或上述單位中具有自身職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無論其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公營或私營。
  注:組織可以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

  23:預防措施 prevention action

  為消除潛在的不符合(3.21)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注1:可能存在多個潛在不符合的原因。
  注2:預防措施是為了防止不符合行為,而糾正措施是為了防止其重復發生。

  24:程序 procedure

  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
  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2:程序一旦形成文件, “形成文件的程序”將被頻繁使用。

  25:記錄 record

  闡明所取得的結果或提供所從事活動證據的文件。
  注:記錄可用作可追溯性文件,并提供驗證、預防措施和糾正措施的證據。

  26:范圍 scope

  組織通過能源管理體系來管理的活動、設施及決策的范疇,可包括多個邊界。
  注:范圍可包含與運輸活動相關的能源。

  27:主要能源使用 significant energy use

  在能源消耗中占有較大比例或在能源績效改進方面有較大潛力的能源使用。
  注:重要程度由組織決定。

  28:較高管理者 top management

  在較高管理層指揮和控制組織的人員。
  注:較高管理者在能源管理體系的范圍和邊界內控制組織。

  能源管理體系要求

  4.1總要求
  組織應:

  a. 按照本標準要求,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編制和完善必要的文件,并按照文件要求組織具體工作的實施;體系建立后應確保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持續有效運行,并不斷完善體系和相關的文件;

  b. 界定能源管理體系的管理范圍和邊界,并在有中關文件明確;

  c. 策劃并確定可行的方法,以滿足本標準各項要求,持續改進能源績效和能源管理體系。

  4.2管理職責
  4.2.1 較高管理者

  較高管理者應承諾支持能源管理體系,并持續改進能源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具體通過以下活動予以落實:

  a. 確定能源方針,并實踐和保持能源方針;
  b. 任命管理者代表和批準組建能源管理團隊;
  c. 提供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所需要的資源,以達到能源績效目標;

  注: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專業技能、技術和財務資源等。

  確定能源管理體系的范圍和邊界;
  在內部傳達能源管理的重要性;
  確保建立能源目標、指標;
  確保能源績效參數適用于本組織;
  在組織長期規劃中考慮能源績效問題;
  確保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測量和報告能源管理的結果;
  實施管理評審。

  4.2.2 管理者代表

  較高管理者應指定具有相應技術和能力的人擔任管理者代表,無論其是否具有其他方面的職責和權限,管理者代表在能源管理體系中的職責權限應包括:

  a. 確保按照本標準的要求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能源管理體系;
  b. 指定相關人員,并由相應的管理層授權,共同開展能源管理活動;
  c. 向較高管理者報告能源績效;
  d. 向較高管理者報告能源管理體系績效;
  e. 確保策劃有效的能源管理活動,以落實能源方針;
  f. 在組織內明確規定和傳達能源管理相關的職責和權限,以有效推動能源管理;
  g. 制定能夠確保能源管理體系有效控制和運行的準則和方法;
  h. 提高全員對能源方針、能源目標的認識。

  4.3 能源方針

  能源方針應闡述組織為持續改進能源績效所作的承諾,較高管理者應制定能源方針,并確保其滿足:

  a. 與組織能源使用和消耗的特點、規模相適應;
  b. 包括改進能源績效的承諾;
  c. 包含提供可獲得的信息和需的資源的承諾,以確保實現能源目標和指標;
  d. 包括組織遵守節能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的承諾;
  e. 為制定和評價能源目標、指標提供框架;
  f. 支持高效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及改進能源績效的設計;
  g. 形成文件,在內部不同層面得到溝通、傳達;
  h. 根據需要定期評審和更新。

  4.4策劃
  4.4.1 總則

  組織應進行能源管理策劃,形成文件。策劃應與能源方針保持一致,并保證持續改進能源績效。

  策劃應包含對能源績效有影響活動的評審。

  注:關于能源策劃的概念圖如圖A.2 所示。

  4.4.2 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

  組織應建立渠道,獲取節能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

  組織應確定準則和方法,以確保將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應用于能源管理活動中,并確保在建立、實施和保持能源管理體系時考慮這些要求。

  組織應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評審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4.4.3 能源評審

  組織應將實施能源評審的方法學和準則形成文件,并組織實施能源評審,評審結果應進行記錄,能源評審內容包括:

  a. 基于測量和其他數據,分析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包括:

  —識別當前的能源種類和來源;

  —評價過去和現在的能源使用情況和能源消耗水平。

  基于對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識別主要能源使用的區域等,包括:

  —識別對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響的設施、設備、系統、過程和為組織工作或代表組織工作的人員;

  —識別影響主要能源使用的其他相關變量;

  —確定與主要能源使用相關的設施、設備、系統、過程的能源績效現狀;

  —評估未來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

  識別改進能源績效的機會,并進行排序,識別結果須記錄。

  注:機會可能與潛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可替代能源(如余能)的使用有關。

  組織應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定期進行能源評審,當設施、設備、系統、過程發生顯著變化時,應進行必要的能源評審。

  4.4.4 能源基準

  組織應使用初始能源評審的信息,并考慮與組織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消耗特點相適應的時段,建立能源基準。組織應通過與能源基準的對比測量能源績效的變化。

  當出現以下一種或多種情況時,應對能源基準進行調整:

  a. 能源績效參數不再能夠反映組織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情況時;
  b. 用能過程、運行方式或用能系統發生重大變化時;
  c. 其他預先規定的情況。

  組織應保持并記錄能源基準。

  4.4.5 能源績效參數

  組織應識別適應于對能源績效參數進行監視和測量的能源績效參數。確定和更新能源績效參數的方法學應予以記錄,并定期評審此方法學的有效性。

  組織應對能源績效參數進行評審,適用時,與能源基準進行比較。

  4.4.6 能源目標、能源指標與能源管理實施方案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能源目標和指標,覆蓋相關職能、層次、過程或設施等層面,并形成文件。組織應制定實現能源目標和指標的時間進度要求。

  能源目標和指標應與能源方針保持一致,能源指標應與能源目標保持一致。

  建立和評審能源目標指標時,組織應考慮能源評審中識別出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主要能源使用以及改進能源績效的機會。同時也應考慮財務、運行、經營條件、可選擇的技術以及相關方的意見。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能源管理實施方案以實現能源目標和指標。能源管理實施方案應包括:

  a.職責的明確;
  b.達到每項指標的方法和時間進度;
  c.驗證能源績效改進的方法;
  d.驗證結果的方法。

  能源管理實施方案應形成文件,并定期更新。

  4.5實施與運行
  4.5.1 總則

  組織在實施和運行體系過程中,應使用策劃階段產生的能源管理實施方案及其他結果。

  4.5.2 能力、培訓與意識

  組織應確保與主要能源使用相關的人員具有基于相應教育、培訓、技能或經驗所要求的能力,無論這些人員是為組織或代表組織工作。組織應識別與主要能源使用及與能源管理體系運行控制有關的培訓需求,并提供培訓或采取其他措施來滿足這些需求。

  組織應保持適當的記錄。

  組織應確保為其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員認識到:
  a.符合能源方針、程序和能源管理體系要求的重要性;
  b.滿足能源管理體系要求的作用、職責和權限;
  c.改進能源績效所帶來的益處;
  d.自身活動對能源使用和消耗產生的實際或潛在影響,其活動和行為對實現能源目標和指標的貢獻,以及偏離規定程序的潛在后果。

  4.5.3 信息交流

  組織應根據自身規模,建立關于能源績效、能源管理體系運行的內部溝通機制。

  組織應建立和實施一個機制,使得任何為其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員能為能源管理體系的改進提出建議和意見。

  組織應決定是否與外界開展與能源方針、能源管理體系和能源績效有關的信息交流,并將此決定形成文件。如果決定與外界進行交流,組織應制定外部交流的方法并實施。

  4.5.4 文件
  4.5.4.1 文件要求

  組織應以紙質、電子或其他形式建立、實施和保持信息,描述能源管理體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能源管理體系文件應包括:

  a.能源管理體系的范圍和邊界;
  b.能源方針;
  c.能源目標、指標和能源管理實施方案;
  d.本標準要求的文件,包括記錄;
  e.組織根據自身需要確定的其他文件。

  注:文件的復雜程度因組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取決于:

  —組織的規模和活動類型;
  —過程及其相互關系的復雜程度;
  —人員能力。

  4.5.4.2 文件控制

  組織應控制本標準所要求的文件、其他能源管理體系相關的文件,適當時包括技術文件。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程序,以便:

  a.發布前確認文件適用性;
  b.必要時定期評審和更新;
  c.確保對文件的更改和現行修訂狀態作出標識;
  d.確保在使用處可獲得適用文件的相關版本;
  e.確保字跡清楚,易于識別;
  f.確保組織策劃、運行能源管理體系所需的外來文件得到識別,并對其分發進行控制;
  g. 防止對過期文件的非預期使用。如需將其保留,應作出適當的標識。

  4.5.5 運行控制

  組織應識別并策劃與主要能源使用相關的運行和維護活動,使之與能源方針、能源目標、指標和能源管理實施方案一致,以確保其在規定條件下按下列方式運行:

  a.建立和設置主要能源使用有效運行和維護的準則,防止因缺乏該準則而導致的能源績效的嚴重偏離;
  b.根據運行準則運行和維護設施、設備、系統和過程;
  c.將運行控制準則適當地傳達給為組織或代表組織工作的人員。

  注:在策劃意外事故、緊急情況或潛在災難的預案時(包含設備采購),組織可選擇將能源績效作為決策的依據之一。

  4.5.6 設計

  組織在新建和改進設施、設備、系統和過程的設計時,并對能源績效具有重大影響的情況下,應考慮能源績效改進的機會和運行控制。

  適當時,能源績效的評估結果應納入相關項目的規范、設計和采購活動中。

  4.5.7 能源服務、產品、設備和能源采購

  在購買對主要能源使用具有或可能具有影響的能源服務、產品和設備時,組織應告知供應商,采購決策將部分基于對能源績效的評價。

  當采購對組織的能源績效有重大影響的能源服務、設備和產品時,組織應建立和實施相關準則,評估其在計劃的或預期的使用壽命內對能源使用、能源消耗和能源效率的影響。

  為實現高效的能源使用,適用時,組織應制定文件化的能源采購規范。

  4.6檢查
  4.6.1 監視、測量與分析

  組織應確保對其運行中的決定能源績效的關鍵特性進行定期監視、測量和分析,關鍵特性至少應包括:

  a.主要能源使用和能源評審的輸出;
  b.與主要能源使用相關的變量;
  c.能源績效參數;
  d.能源管理實施方案在實現能源目標、指標方面的有效性;
  e.實際能源消耗與預期的對比評價。

  組織應保存監視、測量關鍵特性的記錄。

  組織應制定和實施測量計劃,且測量計劃應與組織的規模、復雜程度及監視和測量設備相適應。

  注:測量方式可以只用公用設施計量方式(如:對小型組織),若干個與應用軟件相連、能匯總數據和進行自動分析的完整的監視和測量系統。測量的方式和方法由組織自行決定。

  組織應確定并定期評審測量需求。組織應確保用于監視和測量關鍵特性的設備提供的數據是準確、可重現的,并應保存標準記錄和采取其他方式以確立準確度和可重復性。

  組織應調查能源績效中的重大偏差,并采取應對措施。

  組織應保持上述活動的結果。

  4.6.2 合規性評價

  組織應定期評價組織與能源使用和消耗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況。

  組織應保存合規性評價結果的記錄。

  4.6.3 能源管理體系的內部審核

  組織應定期進行內部審核,確保能源管理體系:

  a.符合預定能源管理體系的安排,包括符合本標準的要求;
  b.符合建立的能源目標和指標;
  c.得到了有效的實施與保持,并改進了能源績效。

  組織應考慮審核的過程、區域的狀態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審核的結果制定內審方案和計劃。

  審核員的選擇和審核的實施應確保審核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組織應記錄內部審核的結果并向較高管理者匯報。

  4.6.4 不符合、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組織應通過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來識別和處理實際的或潛在的不符合,包括:

  a.評審不符合或潛在的不符合;
  b.確定不符合或潛在不符合的原因;
  c.評估采取措施的需求確保不符合不重復發生或不會發生;
  d.制定和實施所需的適宜的措施;
  e.保留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記錄;
  f.評審所采取的糾正措施和或預防措施的有效性。

  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應與實際的或潛在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能源績效結果相適應。

  組織應確保在必要時對能源管理體系進行改進。

  4.6.5 記錄控制

  組織應根據需要,建立并保持記錄,以證實符合能源管理體系和本標準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績效成果。

  組織應對記錄的識別、檢索和留存進行規定,并實施控制。

  相關活動的記錄應清楚、標識明確,具有可追溯性。

  4.7管理評審
  4.7.1 總則

  較高管理者應按策劃或計劃的時間間隔對組織的能源管理體系進行評審,以確保其持續的適宜性、 充分性和有效性。

  組織應保存管理評審的記錄。

  4.7.2 管理評審的輸入

  管理評審的輸入應包括:

  a.以往管理評審的后續措施;
  b.能源方針的評審;
  c.能源績效和相關能源績效參數的評審;
  d.合規性評價的結果以及組織應遵循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變化;
  e.能源目標和指標的實現程度;
  f.能源管理體系的審核結果;
  g.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
  h.對下一階段能源績效的規劃;
  i.改進建議。

  4.7.3 管理評審的輸出

  管理評審的輸出應包括與下列事項相關的決定和措施:
  a.組織能源績效的變化;
  b.能源方針的變化;
  c.能源績效參數的變化;
  d.基于持續改進的承諾,組織對能源管理體系的目標、指標和其他要素的調整;
  e.資源分配的變化。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標準使用指南

  A.1  總要求

  本附錄增補的內容完全是資料性的,目的是防止對本標準第4章要求的錯誤理解。本附錄闡述第4章的要求,并與之相一致,無意增加、減少或修改這些要求。

  依據本標準實施能源管理體系的目的在于改進能源績效。因此,應用本標準的前提是定期評審、評價能源管理體系,確定改進的機會并付諸實施。組織可靈活掌握持續改進過程的速度、程度和時間進度,并考慮自身經濟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

  組織可依據范圍和邊界的概念自行決定能源管理體系所包含的范圍。

  能源績效包括能源使用、能源消耗和能源效率,所以組織可選擇的能源績效活動的范圍廣泛。例如,組織可降低能源需求、利用余熱余能,或者改進體系的運行、過程或設備。

  A.2   管理職責
  A.2.1  較高管理者

  較高管理者或其指派的代表在組織內部進行溝通時,要通過員工參與的活動,包括授權、激勵、贊譽、培訓、獎勵和參股等來提升能源管理的地位。

  組織在制定長期規劃時應考慮能源管理內容,如能源資源、能源績效和能源績效的改進。

  A.2.2  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可以是組織現有的、新錄用的或合同制的員工。管理者代表可以負責全部或部分的能源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的技術和能力要求可根據組織的規模、文化和復雜性而定,也可根據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而定。

  能源管理團隊應確保能源績效改進過程的順利進行。團隊的規模根據組織的復雜性而定:

  —對于小型組織而言,可以是一個人,如管理者代表;

  —對于較大組織而言,跨職能的團隊能夠采用有效機制,調動組織的各部門策劃、實施能源管理體系。

  A.3 能源方針

  能源方針促使能源管理體系和能源績效在組織規定的范圍和邊界內得以實施和改進。能源方針應簡明扼要,使組織成員能夠快速理解并應用到工作中。能源方針的宣傳可促進對組織行為的管理。

  組織運輸時所產生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可納入能源管理體系的范圍和邊界中。

  A.4  策劃
  A.4.1  總則

  圖A.2是能源策劃的過程圖。該圖不是為了展示某一個組織的策劃細節。由于組織的不同或環境的不同會出現其他具體內容,因此能源策劃圖中的信息并不能夠窮盡。

  圖A.2 能源策劃過程概念圖

  本條款著重說明組織的能源績效,以及保持和持續改進能源績效的手段。

  設 定標桿是對能源績效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的過程,目的是在組織內部及用能單位間評價和比較能源績效。存在不同類型的標桿,可以是為了鼓勵組織內部良好工作行 為的內部標桿,也可以是為了在設備、設施或相同領域中的具體產品和服務中建立較好的行業績效而設立的外部標桿。設立標桿過程的過程可以在這部分或全部的要 素中實施。如果可獲得相關的準確數據,標桿的設立可作為能源評審(見4.4.3)、能源目標和指標(見4.4.6)終確定的有效輸入。

  A.4.2  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法律法規包括國際、國家、區域及地區的要求,這些要求可應用到能源管理體系范圍內。例如,法律法規可以包括國家節能相關法律或行政法規等。其他要求可以包括與客戶簽訂的協議、自愿原則或守則、自愿計劃及其他。

  A.4.3 能源評審

  組織應在及誒的那個主要能源使用的區域內,識別和評價能源使用過程,并識別改進能源績效的機會。

  代表組織工作的人員可包括服務承包商、兼職人員以及臨時人員。

  潛在能源可以包括組織先前未使用過的常規能源。替代能源可以包括化石或非化石燃料。

  能源評審的更新意味著更新與分析確定能源績效改進機會和其重要性有關的信息。

  能源審計或評價包括對組織、過程的能源績效進行細致的評審。它基于適當的對于實際能源績效的測量和觀察。

  典型的審計輸出包括當前能源消耗和能源績效的信息,同時提供一系列經排序用于改進能源績效的建議。

  能源審計作為識別和優選改進能源績效機會的一部分應進行策劃和執行。

  A.4.4  能源基準

  一個合適的數據時段是指組織在這個時間段內,能夠明確地說明法定要求或各種變量是如何影響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這些變量可以包括天氣、季節、業務活動周期以及其他情況。

  組織應對能源基準進行維護和記錄,并作為組織確定記錄保存時間段的一種手段。對能源基準的調整亦可視為維護活動,相關要求應在標準中規定。

  A.4.5  能源績效參數

  能 源績效參數可以是簡單的參數、比率,也可以是復雜的模型。舉例來說,能源績效參數包括單位時間能源消耗、單位產品能源消耗或多變量模型。組織可選取能源績 效參數,說明其運行的能源績效狀況,并在由于商業活動或基準發生變化影響到能源績效參數相關性的情況下,對能源績效參數進行適當的改進。

  A.4.6  能源目標、能源指標與能源管理實施方案

  能 源管理實施方案除了針對具體的能源績效改進,也可針對整個能源管理或能源管理體系過程的改進。這種管理改進型的能源管理實施方案,可描述如何驗證方案取得 的結果。例如:組織的能源管理實施方案可以是提高員工和承包者的節能意識,組織應使用確定的方法驗證意識提高的程度及取得的其他結果,并將這種方法寫入能 源管理實施方案中。

  A.5  實施和運行
  A.5.1  總則

  無增補說明內容。

  A.5.2  能力、培訓與意識

  組織根據自身需求確定能力、培訓和意識的要求。能力可從教育、經驗、培訓、經歷、技能和經驗等方面體現。

  A.5.3  信息交流

  無增補說明內容。

  A.5.4  文件

  僅本標準明確規定須文件化的程序是須形成文件的程序。組織可以制定任何認為必要的文件,以有效展示能源績效和支持能源管理體系。

  A.5.5  運行控制

  組織應評價主要能源使用的運行狀況,并采取措施確保運行是可控制的或能減少相關的負面影響,使運行滿足能源方針與能源目標和指標的要求。運行控制應包含運行的所有方面,包括維護活動。

  A.5.6  設計

  無增補說明內容。

  A.5.6  能源服務、產品、設備和能源的采購

  采購是通過使用高效的產品和服務以改進能源績效的機會,同時還可以借此影響供應鏈合作伙伴改善能源行為。

  能源采購規范的使用可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能源采購規范的要求可參考能源質量、可獲得性、成本結構、環境影響和可再生能源等。

  組織可適當考慮使用能源供應商所建議的規范。

  A.6  檢查
  A.6.1  監視,測量與分析

  無增補說明內容。

  A.6.2  合規性評價

  無增補說明內容。

  A.6.3  能源管理體系內部審核

  能源管理體系的內部審核可由組織的內部人員進行或者由組織挑選的外部人員進行。無論何種情況,審核員都應能勝任工作,并公正、客觀地進行審核。在小型組織中,可通過將審核員與被審核項目的責任分離來保持審核員的獨立性。

  如果組織希望將其能源管理體系的內部審核與其他內部審核相結合,應明確規定每項內容的目的和范圍。

  A.6.4  不符合,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無增補說明內容。

  A.6.5  記錄控制

  無增補說明內容。

  A.7  管理評審
  A.7.1  總則

  管理評審應覆蓋能源管理體系的所有范圍,但并非需要一次完成所有要素的評審工作,評審工作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分次進行。

  A.7.2  管理評審輸入

  無增補說明內容。

  A.7.3  管理評審輸出

  無增補說明內容。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GB/T 23331-2012、GB/T 19001-2008、GB/T 24001-2004 和GB/T 22000-2006 之間的聯系

  表 B.1 GB/T 23331-2012、GB/T 19001-2008、GB/T 24001-2004 和GB/T 22000-2006 之間的對應情況。

  表 B.1 GB/T 23331-2012、GB/T 19001-2008、GB/T 24001-2004 和GB/T 22000-2006 的對應情況

GB/T 23331-2012 GB/T 19001-2008 GB/T 24001-2004 GB/T 22000-2006
條款號 條款標題 條款號 條款標題 條款號 條款標題 條款號 條款標題
- 前言 - 前言 - 前言 - 前言
- 引言 - 引言 - 引言 - 引言
1 范圍 1 范圍 1 范圍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3 術語和定義 3 術語和定義 3 術語和定義
4 能源管理體系要求 4 質量管理體系 4 環境管理體系要求 4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4.1 總要求 4.1 總要求 4.1 總要求 4.1 總要求
4.2 管理職責 5 管理職責 - - 5 管理職責
4.2.1 較高管理者 5.1 管理承諾 4.4.1 資源、作用、職責和權限 5.1 管理承諾
4.2.2 管理者代表 5.5.1 職責和權限 4.4.1 資源、作用、職責和權限 5.4 職責和權限
5.5.2 管理者代表 5.5 食品安全小組組長
4.3 能源方針 5.3 質量方針 4.2 環境方針 5.2 食品安全方針
4.4 策劃 5.4 策劃 4.3 策劃 5.3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策劃

產品安全的策劃和實施


7
4.4.1 總則 5.4.1 質量目標 4.3 策劃 5.3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策劃
7.2.1 與產品有關的要求的確定
總則


7.1
4.4.2 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7.2.1 與產品有關的要求的確定 4.3.2 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7.2.2 (無標題)

設計和開發輸入 7.3.3 產品特性
7.3.2


4.4.3 能源評審 5.4.1 質量目標 4.3.1 環境因素 7 產品安全的策劃和實施
7.2.1 與產品有關的要求的確定
4.4.4 能源基準 - - - - 7.4 危害分析
4.4.5 能源績效參數 - - - - 7.4.2 危害辨識和可接受水平的確定
4.4.6 能源目標、能源指標與能源管理實施方案 5.4.1 質量目標 4.3.3 目標、指標和方案 7.2 前提方案(PRPs)
7.1 產品實現的策劃
4.5 實施與運行 7 產品實現 4.4 實施與運行 7 安全產品的策劃與實施
4.5.1 總則 7.5.1 產品和服務提供的控制 4.4.6 運行控制 7.7.2 (無標題)
4.5.2 能力、培訓與意識 6.2.2 能力、培訓和意識 4.4.2 能力、培訓和意識 6.2.2 能力、培訓和意識
4.5.3 信息交流 5.5.3 內部溝通 4.4.3 信息交流 5.6.2 內部溝通
4.5.4 文件 4.2 文件要求

4.2 文件要求
4.5.4.1 文件要求 4.2.1 總則 4.4.4 文件 4.2.1 總則
4.5.4.2 文件控制 4.2.3 文件控制 4.4.5 文件控制 4.2.2 文件控制
4.5.5 運行控制 7.5.1 產品和服務提供的控制 4.4.6 運行控制 7.6.1 HACCP計劃
4.5.6 設計 7.3 設計和開發

7.3 實施危害分析的預備步驟
4.5.7 能源服務、產品、設備和能源的采購 7.4 采購 - - - -
4.6 檢查 8 測量、分析和改進 4.5 檢查 8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確認、驗證和改進
4.6.1 監視、測量與分析 8.2.3 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4.5.1 監測和測量 7.6.4 關鍵控制點的監視系統
8.2.4 產品的監視和測量
8.4 數據分析
4.6.2 合規性評價 7.3.4 設計和開發評審 4.5.2 合規性評價 - -
4.6.3 能源管理體系的內部審核 8.2.2 內部審核 4.5.5 內部審核 8.4.1 內部審核
4.6.4 不符合、糾正、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8.3 不合格品控制 4.5.3 不符合、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 7.1 不符合控制
8.5.2 糾正措施
8.5.3 預防措施
4.6.5 記錄控制 4.2.4 記錄控制 4.5.4 記錄控制 4.3.2 記錄控制
4.7 管理評審 5.6 管理評審 4.6 管理評審 5.8 管理評審
4.7.1 總則 5.6.1 總則 4.6 管理評審 5.8.1 總則
4.7.2 管理評審的輸入 5.6.2 評審輸入 4.6 管理評審 5.8.2 評審輸入
4.7.3 管理評審的輸出 5.6.3 評審輸出 4.6 管理評審 5.8.3 評審輸出
  參考文獻               
  [1] GB/T 19000-2008 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               
  [2] GB/T 19001-2008 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               
  [3] GB/T 24001-2004 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4] 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食品鏈中各類組織的要求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溫馨提示: 本網站需輸入密碼才可訪問
密碼錯誤, 請重新輸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竹山县| 建德市| 大同县| 长岭县| 青冈县| 新民市| 盐池县| 保定市| 义乌市| 五大连池市| 巴里| 德昌县| 安吉县| 玛曲县| 新乡县| 班戈县| 平陆县| 杭锦后旗| 商南县| 汽车| 岳普湖县| 绥化市| 庄河市| 苍梧县| 健康| 东明县| 保康县| 绥宁县| 都匀市| 许昌市| 高清| 长春市| 漯河市| 交口县| 巢湖市| 东阳市| 长宁区| 巢湖市| 都江堰市| 加查县|